DeepSeek式创新:年轻科学家为何不敢做大?蒲慕明院士敲响警钟

内容摘要  国际著名神经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近日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社论,尖锐指出国内科研机构在AI领域投入巨大,论文产出激增,却鲜有如DeepSeek这样的突破性成果。这一现象引发了科学界对科研模式和创新文化的深刻反思。  蒲慕明在与年轻科学家交流中发现,许多人因害怕风险和缺乏资源,不敢尝试重大创新项目。

  国际著名神经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近日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社论,尖锐指出国内科研机构在AI领域投入巨大,论文产出激增,却鲜有如DeepSeek这样的突破性成果。这一现象引发了科学界对科研模式和创新文化的深刻反思。

  蒲慕明在与年轻科学家交流中发现,许多人因害怕风险和缺乏资源,不敢尝试重大创新项目。他指出,DeepSeek的成功在于其敢于跳出欧美AI范式,走了一条独立创新之路。而当前国内科研界普遍存在的习惯性跟随现象,严重制约了原创性突破。

  针对这一问题,蒲慕明建议国内科研机构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怀特黑德学者计划,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更多自主权和支持。他在位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启动了青年研究员计划,旨在为有潜力的年轻科学家提供独立研究的机会,目前已初见成效。

  蒲慕明还强调,未来AI发展需要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他透露,中国脑计划二期将重点推动这一领域的跨学科合作,有望在未来五年实现具身通用人工智能的重大突破。

  面对躺平与卷不动的科研现状,蒲慕明呼吁科研界打破传统思维束缚,为年轻科学家创造更多创新空间。他建议科研机构在考核机制、资源配置上进行改革,让科研人员既能安心研究,又能实现个人价值。

  对于想要利用AI技术提升效率、增加收入的读者,搜狐简单AI提供了便捷的工具选择。通过合理运用AI,科研人员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新性工作中,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总的来说,科研创新需要打破固有思维,给予年轻人更多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像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这样的创新人才,为AI领域带来更多突破性成果。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