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谁是中国面膜市场的下一个“美即”?

内容摘要  今年年初,有第三方机构披露了美即的经营数据:2016年回款不足2亿元,同比下滑六成,只相当于2012年巅峰时期回款的10%。从曾经“中国面膜第一品牌”的神坛落幕,美即如今的市场表现令人唏嘘。  但无法否认,美即曾经的辉煌,助推了面膜品类在中国市场的爆发。尽管美即已外嫁欧家(欧莱雅集团),但有数据表明,目前中

  今年年初,有第三方机构披露了美即的经营数据:2016年回款不足2亿元,同比下滑六成,只相当于2012年巅峰时期回款的10%。从曾经“中国面膜第一品牌”的神坛落幕,美即如今的市场表现令人唏嘘。

  但无法否认,美即曾经的辉煌,助推了面膜品类在中国市场的爆发。尽管美即已外嫁欧家(欧莱雅集团),但有数据表明,目前中国面膜市场90%的份额仍被国产品牌占据,面膜几乎成为了本土化妆品中唯一能比肩国际的品类。

  但与曾经美即一家独大的局面相比,如今的面膜市场更加多元,不仅本土新兴面膜品牌在突飞猛进,传统护肤企业的面膜新品也不甘示弱,就连进口品牌也开始分食这个市场。

  根据英敏特相关报告显示:自2012年以来,中国市场上的面膜品类开始呈爆发式增长,年增长率超过30%;到2015年底,中国的面膜零售总额已达到100亿元;2016-2021年间,面膜市场预计还将保持15.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同时,如今面膜产品的热销也是显而易见的。以今年“天猫618”狂欢节为例,该活动上线万片面膜被抢购一空;在终端,我们发现屈臣氏基本上会用一个中岛的70%-80%,再加上若干堆头来单独陈列面膜产品。

  因为当年美即外嫁,群龙无首时,有众多的面膜品牌感觉抢占山头的机会已经来临,而数年过后,“诸侯割据”的战国形势并未出现。相反,局势更加明朗,有资金、渠道优势的大企业后发而先至,或推出独立的面膜品牌,或推出鲜明特点的面膜系列,斩获漂亮的业绩。

  “一叶子面膜,2017年上半年实现25亿零售,9.2亿回款,相当于美即巅峰时期2013年上半年销量一倍多。”一个月前,上美集团CEO吕义雄在其朋友圈公布了这组数据。此前,吕义雄更是公开表示,一叶子“直接进入国货化妆品G4品牌”,“是屈臣氏(2017年上半年非自有品牌)的销量冠军”。

  作为上美公司旗下新晋当红品牌,一叶子在短短2年时间内,便在面膜领域完成了从“零”到“第一”的跨越。在从面膜拓展至护肤领域之后,吕义雄更是为一叶子定下了2017年实现“25亿净回款,70亿零售额”的目标。

  无独有偶,韩后今年将创立于2014年的“达人面膜系列”独立品牌运作,并将达人品牌运营管理中心设立在韩后上海分公司运作,可见韩后对面膜市场的看好。而这一切已经有漂亮的数据验证了:上市3年来,达人已累计销售近2.7亿片面膜。

  去年9月,自然堂正式上市“喜马拉雅膜法”两大系列面膜,并在天猫旗舰店首发,在9月9日-10日2天活动期间就卖出面膜1052017片。

  今年,在一叶子之外,上美旗下的韩束为中国女性消费者带来了量肤定制的“黑面膜”系列新品,并请来景甜担任产品代言人。吕义雄为“韩束小黑膜”定下了2017年6亿回款的目标。按照吕义雄一贯的思路,“韩束小黑膜”扮演的就是一叶子的挑战者的身份。

  除了线下的主流品牌,发迹与线上的淘品牌膜法世家和御泥坊仍在深耕细作坚守阵地。根据星图数据发布的2016年线排行来看,这二者仍然强势占据着第二、第三位。同时,它们近年也开始向线下发力,开创了化妆品淘品牌走入线下的先河。

  而在这些强势增长的数据背后,来自于外资品牌对于中国面膜市场的冲击,仍不容忽视。相关数据表明,以美迪惠尔、丽得姿为代表的韩国产品,和以SK-II为代表的欧美及日系面膜产品仍在持续升温。尤其是近年像韩国春雨、SNP等品牌开始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更是给本土面膜品牌敲响了警钟。

  更重要的是,虽然早早成长为独立品类,并且是近几年增长最快的化妆品品类之一,但面膜还远未达到能与护肤、彩妆“平起平坐”的地步,面膜仍是不少化妆品店中的引流品类,甚至常常有品牌、商家用面膜来做促销活动,而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面膜作为单独品类的健康发展。

  因此,要想诞生下一个“美即”,要想让面膜作为单独品类得到长此以往的健康发展,首先就要跳出“引流品”定位的桎梏。

  2003年,美即品牌刚刚成立之时,为了迅速打入屈臣氏渠道,美即将面膜产品分为单片销售,不论功效、成分、包装,统一价格,让顾客随意搭配选购,开创性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面膜销售模式,也从而定义了面膜产品的快消属性。

  “在所有化妆品当中,只有面贴膜产品能让顾客持续返店购买。”贝豪集团总经理梁宏丽表示,面贴膜是整个面膜品类的核心,正是由于这种快消属性,才使得面膜产品被贴上了“引流品”的标签,不过对化妆品店来说,面膜的引流作用确实为整体销量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比之下,光合社创始人叶光对面膜产品的“引流品”定位,并没有这么乐观:“面膜虽然具备引流特点,但如果只把它当做引流品,便失去了对面膜品类的耕耘。”在叶光看来,面膜要想成为一个成熟的独立品类,必须先成为护肤当中的一个必要步骤,成为消费者的一个使用习惯。

  同样地,刚刚从护肤品牌韩后独立出来的面膜品牌达人,也有着类似的看法。达人面膜品牌总监周付敏表示:“达人是要将面膜做成消费者认为有价值、有品质、有需求的产品,使之变成一种需求上的主动选择,从而为了需要主动购买。”不难理解,之所以能够从护肤品牌当中独立出来,达人面膜定是没有将自己定位为护肤品的附属品或者引流品的。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独立运营的面膜品牌,少有关于产品被当做引流品的困扰。例如魔力鲜颜、北极泉、珀薇、轻音乐等品牌,便会在终端以体验服务等形式为面膜产品增加附加价值,进而深耕面膜品类。

  事实上,面膜被很多品牌和商家当做引流品,且市场上频现“买一送一”、“满100送100”等大打价格战的情况,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面膜市场的激烈竞争。

  而在这种情况下,接踵而来的外资品牌同样难以置身事外。不过,韩国美迪惠尔方表示:“打折、礼赠也是一种推广的手段,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在这过程中也能洞察消费者的的需求,听听消费者声音,对于面膜品牌的发展来说是好事。”

  但美迪惠尔方仍强调,“对于任何一个品牌来说,都希望的是即使不打折消费者依然来购买,而且是冲着产品的质量与效果来购买”。所以,今年重新整顿中国市场的美迪惠尔,开始制定本土化策略,研发适合中国消费者的面膜,甚至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做针对性营销。

  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本土面膜品牌要如何突出重围,甚至摆脱“引流品”这个标签呢?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或许精准营销和差异化竞争,会帮助本土面膜品牌创造新的机会。

  毋庸置疑,如今90后、95后甚至00后等年轻一代消费群体,正在成为化妆品市场的消费主力。年轻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面膜产品,如何让消费者喜欢上自家的面膜产品?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面膜未来的增长无疑会是较大的推动力量。

  以自然堂为例,继去年9月上市了“喜马拉雅膜法”两大系列面膜后,自然堂今年推出了面膜新品水光、蜜光两个系列,除了延续年轻化的插画风格包装外,更是邀请TFBoys作为这两大新品系列代言人。推出新品还增设代言人,可见自然堂对面膜品类的重视,以及对品牌“年轻化”策略的坚定。

  同样的,伊贝诗纯净面膜在今年5月上市时,联合新生代小鲜肉张若昀打响了一场“不纯不爱”营销,其中#张若昀不纯不爱#话题刷上微博总榜热门推荐第一、综艺榜第一,可谓赚足了人气。请年轻代言人、玩新式营销,伊贝诗的面膜新品同样瞄准了年轻消费群体。

  这些其实不是个例,一叶子、百雀羚、达人等品牌的面膜产品都在针对年轻消费群体进行精准化营销。其中一叶子的成功,其实除了花费重金砸广告外,更得益于其在广告形式上的创新和精准投放。不得不说,渠道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生面膜品牌和产品的未来掌握在消费者的手中。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面膜产品都是以补水保湿功效为主,产品之间的差异化很难显现。因此,面膜品牌要想长久地生存和发展,肯定不会是拼广告、拼政策那么简单,毕竟消费者在不断成熟、进步,对专业及个性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比如韩国美迪惠尔,它希望给消费者带来“一片造就差异”的使用感,将会不断“革新消费者的面膜体验,挖掘面膜的可能性”。因此,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护肤需求,美迪惠尔今年还创新性地推出了穴位按摩面膜系列、生物胶囊面膜系列等,以在面膜市场的竞争中形成差异化。

  当然,一些本土企业也在大胆创新。例如春纪的表情包面膜,便是在形式上的突破,利用格式表情包来与消费者建立情感上的链接;又如主打无防腐概念的面膜品牌悠鲜,仅有30天保质期的特点,不仅是面膜技术的突破,更是产品定位的创新。

  那么,要成为下一个“美即”,在保证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基础的补水保湿需求之外,面膜产品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突破呢?

  1.高端化。据英敏特数据显示,2015-2016年,中国中高端和高端价位的新面膜产品呈上升趋势,分别从14%和3%增长至25%和8%。甚至,有超过一半的中国都市女性消费者,曾在半年内购买过单片价格超过30元的面膜。

  但品牌商需要注意的是,高端化并不仅指产品价格的提升,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产品的功效也应随之迭代。

  2.细分化。第一财经数据商学院联合天猫美妆类目及TOP美妆品牌共建《2017面膜发展趋势大数据报告》表明,虽然基础的美白、保湿面膜市场份额仍然最大,但却增速有限。相比之下,修复舒缓功能增速达到了43%;具有毛孔管理(清洁/紧致)功能的面膜增速达到了30%以上;同时具备修复舒缓和毛孔清洁功效的面膜,增速更是达到了57%。

  因此,面膜品牌,尤其是新进入市场的中小品牌,便不能仅将产品线局限在补水保湿这一基础功效上,需要拓展新的功效。

  3.多形态。同样来自《2017面膜发展趋势大数据报告》的数据显示,贴片面膜的市场占比虽然依旧是最大的,但其增速已经连续3年下滑,反而是一些新形态的面膜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增长,例如撕拉式面膜的同比涨幅达到了86%,泥状面膜的同比涨幅达到了42%。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这些形态的面膜销售额的市场占比也不低,达到了2.5%和4.7%。

  当然,本土面膜产品的突破方向并不会局限于此,未来也一定存在更多可能性。至于还会不会出现下一个“美即”,叶光认为,“一家独大的可能性还有,但是不大了,未来的面膜市场百花齐放的可能性更大”。

  “一家独大很难了,但未来肯定会诞生面膜品牌TOP3,并由他们占据着整个面膜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在贝豪集团总经理梁宏丽看来,未来面膜品类会越来越成熟,面膜产品也必将会成为消费者的日常使用习惯,而在这种局面下,必将诞生这个品类下的领导品牌。

  无论下一个“美即”会不会出现,谁又会成为它,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细分,品牌商只会给到消费者更多的选择,而这,只会让这个中国面膜市场越来越繁荣。“好的产品会说话”,未来,谁将会在这场角力中胜出,值得期待。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