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宝典·经验篇期刊论文返修应对秘籍

内容摘要  。每一位审稿人的最终意见包括4种:“退稿”“修改后再审”“修改后发表”“接收”。本文主要探讨这2种情况,也就是“大修”(major revision)和“小修”(minor revision)2种情况。  在收到审稿意见后,建议作者通读每一位审稿人的意见,将所有意见进行分类汇总,可以归纳为“建议型”“笼统型”“疑问型”“否定

  。每一位审稿人的最终意见包括4种:“退稿”“修改后再审”“修改后发表”“接收”。本文主要探讨这2种情况,也就是“大修”(major revision)和“小修”(minor revision)2种情况。

  在收到审稿意见后,建议作者通读每一位审稿人的意见,将所有意见进行分类汇总,可以归纳为“建议型”“笼统型”“疑问型”“否定型”“特殊型”5种类型。

  审稿是编辑和审稿人帮助作者完善论文的过程,审稿的目的不是批评作者,而是提醒作者有些内容还需要深化和解释。因此,建议读者在回复审稿人的过程中,一定要礼貌和委婉。高度重视每一个专家的每一条意见,尽量按照专家意见修改。总之,客气再客气,诚恳再诚恳,谦逊再谦逊。

  不要忽略审稿人提出的任何建议。回应审稿人的意见并不意味着你全部按照审稿人的建议修改。而是意味着,在认真考虑审稿人的意见之后,决定修改或者不修改。即使不认同审稿人的意见,也要有理有据地解释原因。

  不要麻烦审稿人为了找到你修改的地方而再次去阅读全文。这也有可能让他们发现新的问题。在此,列举一些反例:

  总之,回复审稿意见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理由充分、不写废话。要让编辑和审稿人能快速读到修改的内容和论文亮点。

  小修的“建议型”就是审稿人明确指出了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主要包括文章格式错误、拼写错误、图表标错、语句有歧义、增加图表、修改小标题、推荐文献等。对于细微的修改,最明智的做法是接受建议。以笔者曾经发表的论文为例,展示了如何回应审稿人的细微建议,详见下图。

  但是,如果是审稿人推荐的文献,引用需要理由。编辑需要看到作者对推荐文献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盲目地全部接收。以笔者曾经发表的论文为例,展示了如何引用审稿人推荐的文献,详见下图。

  小修的“笼统型”意见包括修改语法、提高语言表达等。这类问题宽泛,难度较低,作者可以等到论文全部修改完毕,再逐字逐句修改语法和词语。

  (1)在论文表述没有出错的情况下,结合文章本身,给出具体的理由以说服审稿人。以笔者曾经发表的论文为例,展示了如何回应审稿人对样本量的质疑,详见下图。

  (2)如果是因为论文中的错误或者表述不清而造成的疑惑,需要对论文进行修改,然后依据修改的部分进行回复。

  (3)对于不能实现的意见(没有实验条件),要学会妥协,先肯定对方的建议,然后委婉告知团队的困难并期待理解。比如,告知审稿人已做此实验,但没有得到有价值的结果,并阐明原因。以笔者曾经发表的论文为例,展示了如何回复审稿人不恰当的意见,详见下图。

  大修的“否定型”意见主要包括:创新点不足、论文的结构和组织(逻辑)有问题。这类问题有2种情况:一种是这个研究问题前人研究过了,看不出研究方法有何创新;另一种是这个研究问题确实很新颖,但是看不出来有什么应用价值。

  面对上述问题,作者不要急于反驳他人的否定意见,而应当在冷静之后,思考否定意见的原因。这类问题可能是因为作者写作表达不完善,也可能是审稿人因知识背景不同而导致的误读。如果是写作表达问题,作者应当再次梳理论文结构和组织,着重修改论文的引言、讨论和结论,再次凝练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如果是误读问题,作者不认同审稿人的意见,也应先感谢对方的意见,再委婉地指出审稿人意见中的不足,并给出充足的理由,再次论证论文的观点和结构。

  由于专业不同,笔者在此不能列举普适的例子。如果涉及到研究创新性问题,作者需要再次向审稿人说明:本研究与前人研究的区别在哪里?前人研究的不足是什么?本研究做了哪些改进?作者还应该查阅一下近期有没有相关的新文献发表,有的话可以引用。同时,同步修改文章中的引言、讨论和结论部分,再次强调研究创新性。

  大修的“特殊型”意见区别于上述意见类型,是审稿人没有给出具体的意见。有时候,作者会收到一些看似与本文无关的意见,以至于不能快速领悟到审稿人发问的动机。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审稿人的知识背景不同而提出,也可能是审稿人没有细看论文而提出。对于此类问题,仍要先感谢审稿人,再据理力争,耐心解释。

  审稿人如果列出了许多需要修改之处,作者一定要逐点回复,并且指明在哪些地方进行了修改。在此提供一些回复审稿人常用的模板。

  笔者分享了回复“大修”和“小修”意见的方法,并附上回复模板。对于“退稿”这种情况,作者也不要气馁,需要反复思考该研究的价值、意义和创新点。当面向专业领域的同行时,作者的论文能为读者提供什么帮助,又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什么新知识。根据笔者多次被“退稿”的经验,只有当作者对稿件进行重大修改(50%-70%的改动)后,修改后的文章才可以再次向该期刊投稿。当然,作者也可以换一个更容易的期刊投稿。

  总之,在回复审稿人的过程中,作者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回复审稿人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大修”说明文章有亮点,“小修”表示整体尚可但是仍存在一些细节问题。由于同行评议制度,再好的文章也会被提出修改建议,这无法避免。

  这个要看是大修还是小修,以及个人的写作能力。如果是大修,可能要修改到截止日期之前提交。如果是小修,几天就能改好。跟期刊联系的方式有2种:第一种,如果期刊网站设有留言的选项,可以通过网站留言联系;另一种,回复意见中会留下审稿编辑的联系方式,作者可通过发邮件联系。

  审稿回复意见和修订稿件等都是通过期刊网站在系统内提交。编辑收到后再发给审稿专家。在此过程中,作者和审稿专家是相互匿名的。

  投稿之后,原期刊建议转投其他期刊,代表什么意思?是原期刊委婉拒稿还是只是建议?之后应该怎么做?

  原期刊建议转投其他期刊就是拒稿。作者应当改投其他期刊。如果作者还想再次向这个期刊投稿,建议进行重大修改后重新投稿。

  论文返修under review已经一个多月了,给审稿人的时间多长啊?返修大概多久能给结果啊?等待真的很痛苦!

  每个期刊的审稿时间都不一样,有的期刊审稿时间在1-2天左右,有的期刊3个月左右。我经历过最短的返修是2周,最长是3个月。under review一个多月了是正常现象。建议作者跟编辑联系一下,询问审稿进度。

  编辑会明确指出提交修改稿件的截止日期。具体要看期刊和文章的情况,有的一周有的一个月。一般大修会给比较充裕的修改时间,大概两个月的修改时间。小修时间会比较短,比如一周。

  当编辑发来了修改意见时,这意味着你的论文已经达到了发表的基本要求了。录用可能性比较大,但是也不一定。我个人的经验是,修改好了就可以发表。

  笔者总结了返修论文的应对经验,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网络上还有更多更详细的回复方法,大家可以进一步借鉴和参考。如果你有更多关于期刊论文返修后的处理技巧,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交流~祝大家科研顺利,文章大发!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